【第四講 | 建築與烏托邦】 烏托邦者的建築多半是幾何的,無趣的,因為他們關心的是社會關係與分配,建築師的烏托邦則是形式主義的,因為他們毫不在意社會關係。十九世紀初始,建築的意識形態必須表現成烏托邦,來參與構想未來之計畫。 建築,藝術與都市的意識形態只能停留形式的烏托邦中,作為良心補償,作為布爾喬亞階級吸納痛苦的方法。然而,在資本主義的發展下,這種意識形態越來越無關緊要。建築的意識形態已成為計畫的意識形態。 講師 黃孫權 策展人 文化批評家與行動者 台大城鄉所博士 高師大跨藝所助理教授 中國美院客座教授 前破報總編輯 報名網址:https://docs.google.com/forms/d/e/1FAIpQLSeKpFnlg_ZRujeDAMtGLwplSQZ6YBJ1bQD_aFz8aZkTlGjirg/viewform